施威全專欄/賀錦麗非涉外白紙 台灣不在美國的優先序列
  • Line

A A A
2024-08-23 00:00

施威全/淡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任職參院時長期參與外交委員會,從1975到2009年橫跨30多年,在1997年成為外交委員會的少數黨領袖,並在2001到2003年、2007到2009年間擔任外委會主席,之後8年擔任美國副總統,外交舞台不乏他的身影。拜登對美國的外交分量重,從1997年迄今至少28年。相較於拜登50年的外交政策經驗,賀錦麗資淺,2017年任職參院前,從1990起的20多年她執業檢察官,身為法律人對治安、種族議題的關心也是她問政參議院的主調,2020年時拜登挑她當副手,考量的也是賀錦麗在內政問題上的號召力。

隨著她被提名的時程逼近,民主黨陣營愈來愈多聲音強調賀錦麗在外交議題不是白紙一張,這些宣傳並不誇張,早在2021、2022年美國媒體便幾次揭露賀錦麗在拜登政權裡的角色,只要人在華府,每次國家安全會議她必參加,每日的總統國安簡報(President’s Daily Brief)她也參加。在前項會議,她常發問;而每天的國安簡報中她是積極的角色,這項簡報有書面也有口頭報告,不是被動的聽取訊息,與會者常追問,討論時間頗長。賀錦麗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外交官麥克爾道妮(Nancy McEldowney)公開說,在國家安全事務的討論裡,賀錦麗是主要的引領聲音,關切應如何回應這些情報訊息。根據華盛頓郵報旗下的網媒SLATE,2020年白宮獲知普丁極可能入侵烏克蘭的訊息時,當時賀錦麗主張美國一定要當面告知烏克蘭的澤倫斯基此項訊息,她因此前往烏克蘭與基輔當局分享情報細節。賀錦麗也被指稱是修復美法關係,以及促進菲律賓和日本修好的關鍵推手。

如果賀錦麗當選總統,她在副總統任內的國安幕僚,包括麥克爾道妮以及繼任副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戈登(Philip Gordon)等人將是新總統外交政策的要角,如同現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曾是拜登當副總統時的國家安全顧問。但如同布林肯不懂亞洲,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副助理國務卿主管歐洲事務的麥克爾道妮、擔任歐洲與歐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的戈登,都不懂得亞洲,遑論中國。

外交政策的重心在歐洲,大西洋遠比太平洋重要,外交菁英首選戰場是歐洲,這不是歐巴馬或拜登政府的特例,而是慣性,就好像中共一流涉外人才對美,其次是日、俄、歐…再來才是涉台。因此當美國媒體逐漸勾勒賀錦麗的外交政策時,亞太戰略著墨總少於歐洲議題,也比美墨邊界議題還少。

賀錦麗當總統,與川普的作法會有顯著不同。川普任內大搞「退群組」,經濟上退群世界貿易組織,政治上排斥北約組織;拜登上任後沒有一百八十度矯正川普的逆全球化作法,例如拜登仍然杯葛世界貿易組織的爭議仲裁機制,與各國談貿易的市場准入時仍不談關稅,但在國際政治上拜登企圖穩定政治聯盟,面對歐洲,拜登邊敷衍歐洲的貿易訴求的同時也搞政治結盟;面對亞洲也是,儘管不理會印度、東盟國家的關稅訴求,但也同時建立制度化的盟友關係。拜登做事講國際布局、政治聯盟,拉黨結派是拜登為賀錦麗劃下的道路。

若賀錦麗的國際政治步調與歐洲同步,尋求歐盟的支持,就比較具可預測性,例如,賀錦麗不會訴諸於強力介入某一個國家的政權。哈瑪斯戰爭、伊朗的捲入、烏克蘭戰爭,這些棘手的議題裡不會見到美國大規模的侵略行動,在軍事上美國會相對克制、隱諱幽暗地介入。

賀錦麗對中國議題的發言,不見新主張,她曾在與新加坡、越南等亞洲領導會面或相關行程裡提到台海議題:「美國反對台海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這是美國數十年來歷屆政府,不管是共和黨、民主黨,一貫的立場,現在做為候選人賀錦麗也是這句老話。所謂對台灣的支持,看起來賀錦麗如同拜登一樣,姿態比川普堅定,其實這只是話術,因為川普把美國既定的戰略模糊解釋的很清楚,川普說(戰略)若說明了不利於以後的對中談判,而拜登、賀錦麗陣營的語言只見「支持台灣」的姿態而不見具體的承諾,與川普的話術不一樣但沒顯著差別。

觀察美國選舉的眉角,必須讓浸入美國輿論的氛圍,讓自己被美國媒體各式聲音包圍,不能以台灣的主觀期待來分析選情,當賀錦麗挑北卡羅萊納州的羅里大談「機會經濟」,代表內政才是選戰重點。「機會經濟」如同前行政院長吳敦義的「庶民經濟」,沒有經濟學家懂得這文宣口號有何理論基礎,但政治意義很明確,買得起東西、住得起房子是選民的期待、得票的關鍵,外交不是關鍵,遑論外交裡面末項的亞太關係。若說賀錦麗有著墨中美關係,那也是因為中美貿易涉及美國的消費與就業,台灣必須如此看到自身在美國政治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