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後拜登時代 賀錦麗出場是另一場災難?
  • Line

A A A
2024-07-23 00:00

施威全/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委

拜登在電視辯論上災難性的表現,啟動了民主黨領導階層「換拜」,至少有34位眾議員與4位參議員公開表態希望拜登退選,當時拜登藉著公開信與專訪對民主黨員交心,他說這些聲音「為黨內菁英策動,不代表實際的選民」,拜登還嗆聲反對者:「請公開宣佈參選,在黨代表大會挑戰我。」

2016年希拉蕊・柯林頓與川普的首場辯論、2020年拜登與川普的首場辯論都是在9月底,2024年的首場總統電視辯論提前在6月舉辦,共和黨與民主黨各有盤算,民主黨期待藉著公開的辯論讓選民盡早見識到川普的狂縱與危險,沒想到反而暴露了拜登的遲緩與蹣跚,民主黨自己拿鎂光燈照亮了拜登的缺點。6月底「換拜」的聲音擔憂的不只是總統選情,以亞利桑那州第七選區的眾議員那勞爾·格里哈爾瓦(Raúl Manuel Grijalva)為例,他說「我們必須保住眾議院與參議院,否則民主黨在拜登任內的努力將流入水溝。」當下眾議院共和黨多民主黨8席,參議院民主黨則實質過半,贏共和黨2席,不少民調、選情預測顯示,民主黨要保住參院會很辛苦,在眾院方面,目前共和黨領先民主黨約為8席,而仍有25個選區極為搖擺,民主黨並非完全沒機會。拜登會不會拖垮民主黨選情,是6月底時眾人的關切。

這頗類似2016年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選舉國民黨的「換柱」事件,當時「黨中豪傑竟無一人是男兒」,洪秀柱參加總統初選本是拋磚引玉,想刺激一下黨內男性,沒想到在深藍擁戴下通過初選且聲勢大漲。「換柱」前中南部的立委候選人對於總統選戰大局早已放棄,只求自保,刻意保持距離,有中南部立委候選人在洪秀柱下鄉到他的選區時說:「洪若來3次,我就從穩贏變成穩輸。」「換柱」的倡議成真,是因為連北部立委也都深感大事不妙,恐慌席次將大掉。

換不換,著眼的多是國會選情。

賀錦麗表態參選,說她打算贏得提名;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哈理森(Jaime Harrison)承諾「將會有透明而有序的過程」決定候選人,這表示儘管民主黨要員們,拜登、柯林頓夫婦等,已表態支持賀錦麗,民主黨仍希望她的提名是民主黨從菁英到草根的共識,而不是被加冕而已,藉著全國代表大會讓草根組織,例如加州教師會(California Teachers Association),可以在全國代表大會上向全美國展現他們對賀錦麗的支持。

上一次美國現任總統不尋求連任,是第36任的詹森,他在1968年初表態後,使得當年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成為新參選人們的角逐場域,而不只是行禮如儀、早定於一尊的提名大會而已。當年副總統韓福瑞沒有參與13州的初選,而在初選領先的羅伯・甘迺迪被暗殺,支持甘迺迪的黨代表參加全國大會時是沒有法定支持對象的,韓福瑞得透過全國代表大會贏得黨代表們的支持,這也是今日賀錦麗的課題,現任總統退選、副總統上陣,缺席初選的副總統得在全國代表大會裡脫穎而出。

1968年在芝加哥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混和了場外長達一週的反戰示威,寫下美國與民主黨史上不堪的一頁,民主黨在越戰的議題上是分裂的,反戰抗議者儘管更討厭共和黨但嚴厲批判民主黨的詹森政府,芝加哥警察違法且暴力對抗示威者,以及之後著名的「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共和黨總統尼克森任命的司法部長指派聯邦檢察官起訴示威分子…整段歷史成為美國藝術界著名的話題,至少有12部影片以此為題材,最近的一部是2020年上映的《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當年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推出了副總統迎戰共和黨,然後輸了;當下美國許多輿論認為今年的選舉結果也將是1968年的重演。

賀錦麗在黨內威望不足,但她在2020年角逐總統提名時,相較於拜登被當作是年輕世代的象徵,其族裔背景和意識形態被認為可以爭取自由派與進步派的支持,特別是當時民主黨領導階層盡是超過70歲的長輩。賀錦麗4年前在初選鎩羽而歸,主因是沒錢、選不下去,她不善於取悅金主以及在政策上的投機反覆是金主裹足不前的原因,但這次在拜登宣布退選後不到18小時,民主黨陣營就湧進了約5千萬美元捐款,民主黨史上一天之內得到的最多捐款,團結的民主黨可以補足賀錦麗人脈與錢脈的欠缺。

賀錦麗還有個大問題,幕僚與家人。她的從政過程裡手足主導了競選活動,包圍賀錦麗、與幕僚對立;就算幕僚與家人可以妥協相處,她的身邊團隊在她參選副總統前只有地方選舉經驗、民意代表選舉經驗,民主黨智庫專家們質疑小團隊撐不起大場面,身邊幕僚屆時如何與民主黨整個黨機器磨合,湧向賀錦麗的各類政策專家又如何接合家人、近臣提出經濟、醫療、外交、能源等政策以打選戰,都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民主黨內部的混亂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