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暗殺總統從沒有改變歷史的走向
  • Line

A A A
2024-07-15 15:44

施威全/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委

美國政治史上元首被暗殺的事件不少,第16任總統林肯、第20任總統加菲爾、第25任總統麥金利、第35任總統甘迺迪都是在任上被殺身亡。現任或卸任元首遭槍擊未遂的事件更多,第7任傑克森、第26任老羅斯福、第32任小羅斯福、第33任杜魯門、第38任福特、第40任雷根都曾經歷。元首以外,重要政治人物被暗殺案例包括:1972年阿拉巴馬州長華勒士角逐總統提名時被槍擊、1968年羅伯特・甘迺迪角逐總統時被暗殺身亡、民權運動者麥爾坎・X與馬丁·路德·金恩皆被槍擊喪生。

上述例子有幾起是兇手有精神痼疾,例如雷根案、老羅斯福案、傑克森案,其餘皆涉及政治動機。傑克森被開槍的過程很戲劇化,槍手帶的兩支槍皆失靈,傑克森還舉起手杖反擊;而老羅斯福被槍擊後,他以自己打獵的經驗與解剖學知識判斷,認為子彈雖射入身體但沒有傷到肺部,決定先進行演說再就醫,他對著群眾宣告被槍擊的事,然後「蒼白、站立不穩」、「緩慢但堅定」地持續講了80分鐘。槍擊案沒讓老羅斯福順利贏得該次選舉,因為大形勢早定,選情對他不利。

暗殺頻頻的美國看起來像是動亂頻仍的第三世界國家,但即使有如此多的暗黑經歷,美國體制維持一致,暴君不因偶發的事件而崛起,民主政體繼續傳承;不像美國所介入、支持的他國政變,槍桿子可以推翻民主政權讓獨裁者上台。可以說美國民主制度穩定,但從草根人民的角度看來,這個固化的體制為政治與經濟菁英長久把持,民主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民主形式已是社會共識,菁英階級打造的遊戲規則已無人民革命的土壤,貧富差距、醫療、住宅等議題就在既定的體制框架裡處理。

總統被幹掉,政局衝擊再大,影響的也只是既得利益者之間的權力鬥爭,不會衝擊資產階級民主的體制,林肯的暗殺案是最具體的例子。暗殺林肯的槍聲,是內戰後戰敗者對勝利一方的暴力報復,安德魯·詹森繼任總統,改變了林肯規劃的美國重建之路。

詹森立場傾向保護南方各州利益,是戰敗的南方邦聯同情者,只是他堅持南方蓄奴各州不該脫離聯邦,因此與林肯搭檔競選,形成政治聯盟。林肯死後,詹森版的重建藍圖無法獲得國會支持,造成白宮與國會的極度緊張,國會一度提案彈劾總統。若說因為林肯被暗殺而改變了美國歷史,其實未必,南北戰爭表面上為黑奴人權之爭,其實是北部工業資本家與南部農園莊主的利益衝突。

林肯並非強力主張禁止蓄奴,他只是人道溫和派,反對擴大蓄奴但不反對南方各州繼續蓄奴,南卡羅來納州率先退出聯邦政府,主要原因之一是林肯等人保護關稅的主張削弱了南方奴隸主的利益,聯邦政府為了保護北部各州的工業而提高對歐洲工業產品的關稅,將使得歐洲也提高美國輸歐貨品的關稅,而美國出口歐洲的大宗就是南方各州的農產品,南方莊園主將受害。美國南北經濟菁英的利益衝除在內戰爆發前30年就浮現,是聯邦分裂、內戰的導火線,林肯被刺後,國會與白宮的衝突仍是兩類經濟菁英鬥爭的延續與內戰的殘留,林肯被刺,美國歷史沒有因此改向,林肯若繼續存在,他還是得調理這衝突。

林肯手中的難題其實是國際貿易的課題,歷史一再重覆,現下世界各國,不管歐盟或中國,關注美國選情,也是因為國際貿易。從川普到拜登,美國的逆全球化措施打破了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貿易遊戲規則,美國政策未來如何,世界關注誰當下任元首。

其實從川普發動逆全球化、退出泛太平洋伙伴協議、杯葛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拜登上台後並沒改弦更張,美國迄今仍不與他國談關稅問題,也不回頭參與泛太平洋伙伴協議,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仍被美國阻擋,同時拜登還藉著晶片法案與降低通膨法案,大量補貼自家產業。拜登換下川普後,美國的走向沒變,川普若因為被槍擊而篤定當選,美國也沒有因為這一槍而改變行徑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