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鑄劍為犁,止戈為武
  • Line

A A A
2024-03-22 00:00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書名:鑄劍為犁
作者:賴幸媛口述、林庭瑤採訪撰文
出版:時報
年代:2024年2月

《鑄劍為犁》賴幸媛是交出擔任陸委會主委的成績單,她是馬英九政府的第一任陸委會主委,也是迄今任期最長的一位,從馬英九2009年520就任,至2012年10月,任期4年5個月;現在兩岸不相往來,瀕臨斧鉞相見,看看這本書或有其省思之處。

書名《鑄劍為犁》是取自聖經故事,英文是 swords to plowshares,是將劍磨成犁耙,把槍熔為鐮刀,不再戰爭;在《孔子家語》也有「鑄劍戟以為農器」的說法,但「鑄劍為犁」是放棄武裝,所以改為「易劍為犁」或許好些,可放下劍拿起犁,但劍可不要輕易熔掉,當主政者懂得「易劍為犁」、避免戰爭,才能稱為智者、勇者。

兩蔣時代,兩岸是兵戎相見;李登輝時代,碰到中國改革開放,一堆台灣人跑去撈人民幣,政府擋也擋不住,李登輝只能呼籲「戒急用忍」;陳水扁時代,雖承續李的大陸政策,但強化台灣主體意志建構,惹惱北京;馬英九時代,是兩岸關係最穩定的時期,屢有突破作為;蔡英文時代,坐收香港「反中」紅利,兩岸冰封,緊張到要買布雷車把台灣扮成刺蝟島。

在本書中,賴幸媛列舉幾項政策或作法,正可對比蔡英文時代劍拔弩張,其中最主要的 是ECFA。  

我非經濟學者,ECFA如何不敢置喙評論,但當時身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說ECFA是「糖衣毒藥」,不過蔡英文接任總統8年並沒有把「毒藥」禁掉,大概就可以推論ECFA對台灣是利多於弊;這是台灣政治的悲哀,在野時反對執政黨所主張的一切,執政時再全盤接收,2021年四項公投,除反核是民進黨神主牌,態度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外,其餘反萊豬進口、公投要綁大選、珍愛藻礁都是民進黨在野時所主張的,但執政時卻告訴人民要「支持萊豬進口」、「反對公投綁大選」、「反對遷移天然氣接收站留下藻礁」。

其次,賴幸媛另一重大表現是建立陸委會與國台辦的直接對口,這是艱鉅工程,也是她就任前拜訪李登輝時,李建議的,李登輝時代兩岸為避免官方接觸,而有所謂的「白手套」的設立,台灣是海基會,中國是海協會,常演出「海陸大戰」爭奪主導權,即海基會和陸委會看法不一的爭執,讓上位者甚感困擾;而陸委會若能與國台辦兩個官方機構直接對口,表示北京接受台灣就是可以對話的政府,政治意涵很大;賴幸媛後來果真建立了「德立管道」,德是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中是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兩人可直接對話,而這條「德立管道」在ECFA、兩岸投保協議,甚至救援台商鍾鼎邦,都發揮很多功能,

第三是將〈金門協議〉升級為〈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等於爭取到「互不否認」對方治權的立場,而且順利遣返槍擊要犯,及大咖罪犯,如掏空中興銀行的王志雄(人稱「高雄王」王玉雲的長子)、涉貪的國民黨籍立委郭廷才。

第四是推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以人權角度善待陸配,開放陸配工作權,將陸配取得台灣身分證年限由8年縮短為6年,及取消陸配繼承上額限制;也推動讓陸配前婚生子女來台依親;相對於2020年疫情期間,民進黨政府不同意「小明」(兩岸婚姻所生但選擇陸籍的子女)來台的冷冰冰,就溫暖多了;民進黨政府一向認為陸配是「非我族類」,不是他們的票,所以排斥,果真是披著左派外衣的極右派,支持有票的同婚、西方價值的廢死、輕刑,善待加害者人權,但骨子卻是極端的國族主義者。

第五將台灣駐港機構的名稱,從不倫不類的「中華旅行社」,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駐港機構是台灣第三大的外館,僅次於駐華府與駐東京的外館,稱為「中華旅行社」實在其奇怪,但在賴幸媛手中更名成功,現在民進黨時代,外派港澳的官員卻拿不到簽證赴任就職,兩岸關係實在有夠糟。

賴幸媛的政治光譜是台聯,是李登輝智囊,也就是獨派,馬英九是統派,統派總統用獨派的人統籌大陸政策,的確是高招,可以消除台灣人對馬英九「賣台」的疑慮,但她的任命還是有阻力,國民黨內雜音四起,好位置一群人等著分封,怎能留給外人。

國民黨內部反對外人來啃食資源都可理解,但陳水扁也插一腳就奇怪了,賴幸媛接獲邀請入閣,她去請示李登輝,老先生原是樂觀其成,還多有指導,但後來猶豫了,壓力說是來自阿扁,這顯示政治的暗黑。

書中說陳水扁給李登輝壓力,反對賴出任,而且民進黨意圖利用「國安密帳」來修理李登輝,抑制台聯發展;此段書中語焉不詳,只有短短兩行;所謂「奉天專案」的國安密帳在2000年已發酵過,2001年陳水扁總統任內將此專案繳回國庫,難道陳水扁還留一手秘密資料,等著修理人。

政治暗黑還有一樁,國民黨內一直有人覬覦陸委會主委這個職務,但賴幸媛甚受馬英九信任,動她不得,主子不能動,敵人就抽她的「車」,搞掉她的左右手;這是老國民黨手法,對付大咖,要先剷除側翼,蔣介石搞掉孫立人就是這種手法,先抓孫的副官,安個匪諜罪名,然後說孫立人「知匪不報」。

書中還有一則溫馨小故事,就任前賴多次向李登輝請益,老先生看她穿得隨便,就要送她10萬元,要她買好一點的衣服,改變造型,「不能一直像研究生的樣子」,賴沒接受10萬元,說她自己會去買;這是老先生的心意,顯示長者的體貼,李登輝當然知道賴幸媛不缺治裝費,缺的是鼓勵與關心;其實賴幸媛應該收下,讓老人家開心。

最後一章,賴幸媛用美劇《天龍特攻隊》的A team來形容她的陸委會團隊,包含劉德勳、傅棟成、張樹棣、詹志宏,及施威全、趙建民、高長……等人,這是她身為女性主管的溫暖,世上無全能主帥,必須有人幫忙扛;但台灣官場就是這麼回事,你幫哪位長官盡力,就會被歸為他的人馬,繼任者一定動你,將常任文官視為衛生紙便利貼。

看完書有個疑問,但找不到答案,既然賴幸媛稱職,又獲馬英九信任,2012年10月內閣改組為什麼會去職?但換個角度想,其實賴幸媛在2012年底去職也算不壞,躲掉了2014年318太陽花學運,當官真的上台看運氣,下台看時機,能安全下莊全身而退,就是萬幸。

當然讀政治人物傳記,可不能全信,政治人物傳記由第三者撰寫,受限撰稿人史德、史觀與意識形態,不會客觀;若由傳主自寫,或出資找鬼手ghost writer,更不能期待,一定揚善隱惡,不會自揭其短,呈現結果都是「人設」;本書是賴幸媛口述,林庭瑤採訪撰文,撰稿者可扮演守門人gate-keeper角色,應該不會全是片面之言。

馬英九時代,大陸政策「易劍為犁」,是兩岸最和諧時代,但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數據,馬卸任前的滿意度23%,蔡英文的大陸政策是「易犁為劍」,兩岸瀕臨兵凶戰危,但滿意度45%,是台灣人神經大條,還是甚麼原因,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