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論媒觀點/做民調是統計學、比民調是數學,但藍白合是政治學
  • Line

A A A
2023-11-22 14:20

陳炳宏/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優聘教授

近期有關藍白合不合幾乎受全民關注,甚至搞到有點集體焦慮的程度,結果當「比民調」成為兩黨共識後,民調突然成為集體焦慮的替代羔羊。不過凡事往好的方向想,讓民調成為爭議重點,也算幫全民上了一堂民調課,更希望可以藉此幫助全民了解長期以來媒體民調的不專業,不要再被媒體民調牽著鼻子走,應該算是藍白合爭議很大的貢獻。

藍白合不合從「做民調」爭到決定「比民調」,結果竟然有人當真,覺得可以比民調高下決定藍白如何搭配,這實在是很奇怪的藍白合前提。筆者為什麼這麼說呢?通常選前爭提名、比高下,應該都是「做民調」決定,但統計學教我們說,如果不是全母體調查,則凡抽樣必有誤差,所以要設誤差值,而如果某次民調抽1068份樣本,誤差值大約±3%,樣本越大,誤差就越小;也就是說,如果調查樣本是1067分,則只要兩人結果差距落在±3%,例如30%及28%,如果用數學來說,30%>28%,有輸有贏,但從統計學上來說,因為落在統計誤差值間,這兩人沒有差異,也就是沒有輸贏。

我猜(僅止於猜)這應該是藍白會決議用±3%的理由,但用做民調的統計學來取代比民調的數學,實在有點瞎,因為比民調的前提實在缺乏統計邏輯的思維。例如每份民調的樣本數都不同,有的可能1067份,有的可能做到2500份,更扯的是,可能每份民調連母體都不同,因為可能有些是採用市話來調查,有些是用手機,更多可能是手機與市話都抽,但比例不同。如此一來,統計學告訴我們,不同母體不能比較,你總不能調查美國人對拜登的滿意度,來比台灣人對蔡英文的滿意度,然後說誰比誰的滿意度高、誰當得比較好?所以根據筆者粗淺的統計學知識,比民調這件事一開始就是怪招,更是亂招。

所以如果藍白會談決議比民調,但輸贏3%,硬要搞出個比民調而不是做民調,筆者個人認為,比民調就是數學。所謂數學就是2>1,我猜柯P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當然我不是他,我無從得知他是不是這樣想,也不了解他統計好不好),這是數學,就是凡是比較結果是他與侯差距落在3%以內,例如柯侯配是30%,侯柯配28%,即使柯侯贏侯柯,但落在3%以內,也就是沒有贏超過3%,他就會接受侯柯配,其實很簡單,也很清楚,因為這時候比民調的3%就是數學,沒有±3%的問題,因為只要柯侯輸侯柯,連輸1%也是輸啊,哪來的6%?

但國民黨一再強調沒有6%的說法,好像也有理,因為統計抽樣就會有誤差,誤差值設定±3%也不是國民黨發明的,也符合統計學,有何錯誤?這好像也對,因為只要侯柯贏了,哪有還需要比是否在輸3%以內呢?但錯就是錯在國民黨把比民調的數學,硬說成做民調的統計學。

所以感覺兩黨說法各有所本,好像也都沒錯,但其實錯就錯在「比民調」這件事,因為做民調是統計學,但比民調筆者還是覺得是數學,只是國民黨認為比民調是統計學,所以會有誤差3%的決議,但柯P不察,內心直覺比民調是數學,就是比大小,就是2>1,差距落在贏3%內他就認輸,結果國民黨硬要用統計學誤差值來解讀「比民調」結果,一黨堅持統計學,一黨堅持數學,當然不會有共識。

不過這裡想趁機提一點,請媒體以後不要再用數學來解釋做民調的結果,不要看到數字結果,就說誰領先誰,或說誰輸誰贏,請注意,民調結果28%不一定大於26%,因為凡抽樣必有誤差,且樣本數大小影響誤差值大小,所以當看到民調數字後,請要先去看樣本數及誤差值,然後再來說誰有沒有領先誰,還是根本無差異呢?拜託拜託,好嗎?也許這次藍白爭議可以讓媒體以後報導民調結果可以更專業些,也是功德一件。

最後至於這爭端到底該如何解讀或解決,其實很簡單,因為藍白合是政治學,都不是爭論的數學或是統計學可以解決的,就讓藍白合回歸政治協商吧!但因為筆者不僅數學不好,統計學也不太好,政治學更差,所以就不評論藍白合爭端如何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