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東吳大學全球台商研究中心諮委
眾阿拉伯國家此刻與突襲以色列的哈瑪斯保持距離,當下的以巴戰爭是區域裡的局部事件,儘管武力行動激烈,但並非全球性的集團對抗,不是阿拉伯世界團結起來打以色列,西方陣營也沒有因此集結對抗阿拉伯國家。
與以色列長期友好的北京沒有譴責哈馬斯,只是依循其長期既定政策發表聲明,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批評說:「…(中國)在後面可以暗中進行挑撥,同時表面上公開在聯合國做和事佬。」他質疑中國在操作一場間接的代理人戰爭。這樣的分析以主觀想像描繪客觀現實,站在西方右翼輿論立場認定哈瑪斯是恐怖分子,再連結上中國大陸,但若真實瞭解阿拉伯聯盟各國的立場,會發現夏明胡扯。阿拉伯各國當然反以親巴,已公開譴責以色列封鎖迦薩、要求讓援助可以立即進入封鎖區,但在對以政策上阿拉伯各國與巴勒斯坦並不一致,遑論支持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哈瑪斯。對阿拉伯聯盟而言,哈瑪斯讓人頭痛,中國若真背後策動哈瑪斯攻擊以色列,等於為阿拉伯諸國添麻煩。北京承認哈瑪斯的反抗軍地位,不像西方諸國定位為恐怖組織,中國外交部聲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都是好朋友」,這不代表北京就是選邊戰支持哈瑪斯。哈瑪斯很小,以色列大,阿拉伯聯盟更大,美國加西方國家則更巨大,挑動哈瑪斯攻擊以色列對北京政府有何好處?中國大陸不可能為了哈瑪斯與阿拉伯世界、西方世界為敵。
前立委帥化民將軍認為哈瑪斯的目標是喚起所有阿拉伯國家對付以色列,這樣的評論與夏明犯同樣錯誤,沒看到中東近年來趨勢: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消滅以色列,必須接受以色列存在,各國逐漸與以色列建交。以阿形勢緩和才是中東大趨勢,在此氣氛下,哈瑪斯愈來愈孤立,所以近年來武裝行為頻繁。就阿拉伯世界與巴勒斯坦的內部政治而言,哈瑪斯必須繼續吵才能吸引阿拉伯諸國的關注,藉著武力衝突得以挑戰巴勒斯坦的法塔赫政府,或許假以時日哈瑪斯得以坐上大國間的談判桌。對被擠壓在迦薩區域的巴勒斯坦人而言,幾十年來局勢以色列由無變有、愈來愈大,武力是絕望下的唯一機會。
哈瑪斯的路徑圖有前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是典範,他曾是西方痛斥的恐怖分子,後來坐上了美國的談判桌,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阿拉法特的傳奇始自1968年卡拉梅戰役,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諸國視他為擊敗強大以色列軍隊的戰爭英雄,阿拉法特躍升為巴勒斯坦的代言人。其實打敗以色列的不是阿拉法特而是約旦軍隊,阿拉法特自身戲劇性地騎摩托車逃離追殺,他巧妙地居功,成就他的政治地位。阿拉法特政治聲望來自卡拉梅戰役,而卡拉梅一戰爆發與以色列的學校巴士被地雷炸有關,小孩受傷、大人死亡。此次以巴衝突,參加音樂慶典的年輕人受害,如同1968年的傷者一樣,他們不是參戰者。當年平民的血成就政治人物,今日則成就了哈瑪斯的國際聲量。
音樂慶典以和平為名,祈願未來,年輕人卻濺血;但從加薩地區巴勒斯坦人民的立場,這場音樂慶典是挑釁。試想,如果中國人在釣魚台舉辦和平演唱會,日本會如何反應?同樣地,日本人如果在釣魚台上以和平為名而慶祝,中國人觀感如何?
此次以巴之戰,東京大學教授池内恵評論說,卡拉梅戰役是阿拉法特上臺的催化劑,如果哈馬斯方面製造了類似的神話,波灣產油國接受了這一神話,那麼以色列和西方國家將很難面對,最終或許會像阿拉法特一樣,西方不得不接受哈瑪斯為談判夥伴。池内恵預示哈瑪斯未來可能的路徑圖,說明了近年來被西方和阿拉伯國家聯手邊緣化的哈瑪斯,在有限選擇裡決定以武力衝突製造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