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候選人管問嗎?談談傳播政策吧!

  • Line

A A A
2023-10-13 00:00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台灣選舉的「政見」大多是畫唬爛,但聊勝於無,總統級的候選人有的也會推出政策白皮書,政策白皮書會談文化政策,談傳播政策的,印象中只有2000年的陳水扁。

傳播政策為什麼該談?很多是在文化政策中草草帶上一筆,文化政策關注的是陽春白雪,關心的是菁英,而傳播政策是針對下里巴人,是庶民天天接受的訊息,輕忽不得,2000年陳水扁的傳播政策,至今仍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該次大選,陳水扁訴求的是「黨政軍退出媒體」,不是口水,而是選戰利器,是可刺痛國民黨的匕首,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媒體」,指的是廣播與電視,不包含報紙與雜誌等紙媒,因為西方報業哲學認為會買報紙的人,都屬知識份子,而且報紙購買就是對議題的選擇,因此容許報紙有政治立場,但廣播電視,因頻譜屬全民所有,而且訊息直達客廳,不分賢與不肖、男女老少都會聽看,所以政府與政黨的手就不應伸進去。

台灣電視創辦於1962年,廣播更早,日治時代就有,戰後公營的放送協會由國民黨接收,成了中廣,民營的由情治單位明的暗的經營接管;老三台的台視屬省政府,中視歸國民黨,華視的老闆是國防部與教育部,早期廣播電視法就規定節目中要有政令宣導,而內容更不得損害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更不可違背反共復國國策或政府法令。

所以一到選舉,老三台就搖身一變成國民黨的啦啦隊,尤其90年代,國民黨面對民進黨嚴峻的挑戰,更是賣力為黨喉舌,連戲劇和綜藝節目都不時有藝人跳出來要我們「珍惜現狀」,珍惜現狀當然就是票投執政黨,繼續讓國民黨當家;因此就有看不下去的學者呼籲黨政軍要退出媒體。

陳水扁果真找了一些具理想色彩的學者,選前撰寫傳播政策白皮書,具體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但阿扁當選後,「黨政軍退出媒體」就被束之高閣,本來嘛,權力是春藥,媒體是春藥的觸媒,所有當權者對媒體是能抓就抓,一抓到就捨不得放手;但這些具理想色彩的學者可不是吃素的,到了2004年又要大選,就逼著阿扁兌現。

在「兩顆子彈」的驚滔駭浪下阿扁連任,2006年終於執行「黨政軍退出媒體」,中視在此之前已股票上市釋出股權,台視則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主持的「公股釋出小組」決議,以比價方式賣給民間,現在經營得有聲有色;華視被併入公視,號稱公廣集團,但不公不民,持續虧損中。廣播系統最大的中廣,被馬英九賣給趙少康,也算民營化了。

台灣傳播問題解決了嗎?當然沒有,現在電視產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與變革。

先不說「黨政軍是否真的退出媒體」,觀眾心知肚明自有答案,每天晚上打開新聞頻道政論節目,看看藍綠壁壘分明就可分曉。

台灣電視媒體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電視頻道無總量管制,但廣告市場固定,每家電視台經營困難,靠本業沒辦法活,只能賣雞精、紅麴和益生菌,而且要和政府維持好關係,以搶文宣標案,政府可就是台灣最大廣告主。

除沒有總量管制,分食廣告市場外,傳統電視更面臨新媒體競爭,就是網路影音平台,包含OTT、YT、Meta、抖音等等,據台北市政府委託的調查數據,市民有71.2%看電視,看網路影音平台有59.7%,雖然尚有一點距離,但有天可能就會分庭抗禮並駕齊驅。

我們都知道商業行為本就有競爭,而且新媒體是時代變遷的不可逆,但傳播政策的思考並不是在保護電視產業,而是在保護國民的文化素養;電視內容多元,雖然我們都不滿意,但包含完整傳播功能,守望環境、形成決策、教育新知與娛樂功能。但只看搞笑的抖音,只會弱智;看由廣告主片面餵養的YT、Meta,就會認知偏頗;OTT內容大都為娛樂導向的外國影片影集,且不說經由涵化Cultivation,國民價值觀由外國文化形塑,只看OTT的人會知道該選誰當總統嗎?

早在50年前,政大新聞系李瞻教授就說,把電視只當娛樂工具,是對發明者最大的侮辱,50年後的現在,電視奄奄一息,只能以收視率兜攬觀眾,長久下來,台灣會成為外國的文化殖民地,總統候選人們,總該想點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