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近日媒體有一些雙語政策的討論,偏向負面居多,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推雙語教學,行政院長任內更將雙語教學變成全國性的政策,而賴清德當選總統機率頗高,因此他想像中的雙語教學或雙語政策是甚麼?可要自己想清楚,並向我們講清楚。
以外國語做官方語言,都是亞非被殖民國家,可見除非有被殖民的經驗,否則雙語政策是高難度甚或行不通的,亞洲英文程度最好的國家是印度、菲律賓、新加坡、香港,通通是被英國、美國殖民過的國家或城市;而英語程度與國家競爭力似乎也沒甚麼關係,印度菁英固然英語好,也長於理工,但大多數人都在貧窮線下;星加坡地小人寡,早年被民進黨的外交部長形容為鼻屎大的國家,因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混雜,獨尊哪一種語言都會得罪其他族群,而強人李光耀的英國留學經驗,讓他乾脆選擇英語;香港,有99年的被殖民經驗,西化最早,城市人口集中,市民素質高,治理成效容易彰顯;但同樣的,菲律賓也被西班牙、美國管過,現在人民也習慣菲式英語溝通,但卻是勞力輸出的國家,並不富裕。
會講英語的新加坡、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但不擅長英語的台灣、韓國也是,可見影響國家競爭力是治理能力,和國民會不會講英語一點關係都沒有;日本整體英文程度輸給台灣,但日本可是亞洲首富,國民守法素質高。
教育是百年大計,影響深遠,很多政策在下決策的當時可能是對的,但幾年後卻變成災難,教改、廣設大學就是。
90年代之前,大學是窄門,錄取率不到百分之十,能進國立大學更是秀異分子,因大學難考,所以國中高中開始,學生和家長都為進大學卯足全力,補習更是常態。
這當然應該改進,但改進的方式絕不能問道於盲,找個有光環,但非長於教育的名人,提出解決之道居然是「廣設大學」,用廣設大學來解決大學難考的問題,讓我們不禁想到一個軍閥的笑話,某大帥參觀女子學校,學校刻意巴結,安排女學生比賽籃球,雙方汗水淋漓搶球,大帥不解,找來校長訓話,十來位大姑娘搶一個球像話嗎,給她們一人一個。
「廣設大學」曠日廢時,最便捷而且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專科升等,一時間屬於技職體系的專科紛紛升等大學,但學校升等,教師不夠、資格不符怎麼辦,簡單,我們的官僚系統很聰明,放鬆教師升等門檻即可,於是當時很多老師搖身一變變教授,而學生因學校升等,自己心態也從藍領自認是白領,畢業後不當黑手要當雅痞,台灣技職教育於是崩盤;技職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技職教育崩盤,人人眼高手低,競爭力當然跟著崩盤。
錯誤政策和謊言一樣,有了一個就會衍生後續無數大大小小的錯誤。「廣設大學」之後要培養師資,當然要開博士班,開博士班之前要先開碩士班,衍生現在碩博士滿街跑,以及論文抄襲的現象;政治人物以學位鍍金,不會寫或沒時間寫怎麼辦,於是找槍手或複製貼上,台灣學位是否氾濫?請從華納威秀樓上隨便丟團紙,被咂到的,打賭有碩士學位。
碩博士是學術訓練,而不是專業認定,不是各行各業傑出人士都應有碩博學位,即使國中小學畢業,專業傑出也會被尊敬,王永慶、吳寶春就是,偏偏教育部還多事弄一個放寬入學的吳寶春條款,不用學士資格即可入學碩士班,吳寶春不領情,但搞笑的出了位「生技碩士」的某議長。
「廣設大學」之後就是教改,以往大學聯考一試定終身,於是改為多元入學,各校不同的 申請制度讓學生家長疲於奔命,高社經地位的家庭還可以應付,低社經地位的家長每天早上眼睛一睜,就得賺錢養活家裡每一張嘴,哪能陪孩子南北奔波,多元入學果真的變成「多元」入學,有錢人家的孩子進好學校,窮人家的孩子進末段班大學,然後下課打工,上課睡覺補眠。
大學聯考不用問你的家庭背景,不管你爸爸是部長、立委、國代或將軍,還是老芋仔、擺攤賣菜、種田做工的,只要努力即可進入好學校,但甄試面談的當下,口試教授已在無形中,經由外貌、談吐、生活經驗、家庭背景,設定應試學生的價值。舉個例,假設馬英九、陳水扁回到高中,現在同時參與台大法律系甄試,只錄取一人,而兩人學科分數是一樣的,你說教授會錄取誰?
被批評一試定終身的大學聯考,因為公平,所以促進了50年來台灣社會階級的垂直流動,老芋仔家的王建煊可以當部長,貧民身分的陳水扁可以當總統,更多的企業領袖、科技大老、教授都出身貧寒家庭,這都拜大學聯考之賜。
改革不要自以為是,一改就回不去,雙語教學若不想清楚,絕對是災難,日前有媒體說,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明年當選總統的人還要繼續推動嗎?
若要繼續推,請在選前清楚告訴選民3件事:
一是推動目的,推動雙語教學的具體目的到底是甚麼,切勿空泛的說「要與世界接軌」,非洲那些法語、英語國家和世界接軌了嗎,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可是「華文」。
二是推動方法,語言是活的,是市井交流傳播的工具,沒有交流,語言就會死掉,所以只在教室是學不會語言,看看現在小學所謂鄉土語言教學,有幾位學生是在教室學會台語、客語或原民語,要學會這些「媽媽的舌頭(母語)」,只要在暑假將小朋友送回鄉下陪阿嬤,效果遠勝於課堂學3年。
三是績效,也就是執行的成果,請不要用多益分數來評定績效,那是反客為主、本末倒置,語言的效果,要看因語言交流所產生的社會或文化意義,而不是分數;不過也請想想,當社會菁英以英語交談,互稱對方Geroge、Mary,政府公文書也中英並陳,意義在哪裡?台灣社會就有比較進步嗎?
報告賴副或未來總統,請想清楚,全民會講英語的目的是甚麼,不要搞到最後,中小學生華語、英語均不通,只會火星文和晶晶體,大學生既學不到專業,也學不到語言,那可是繼教改之後,台灣社會的第二次災難,誰都承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