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秋燕/綜合報導)美國強化印太戰略積極拉攏印度,印度總理莫迪6月到美國進行國是訪問收獲頗豐,獲得美國共同生產戰鬥機引擎、參與美方主導的登月任務等協議。不過,美方希望見到印度降低對俄羅斯在武器供應、核能發電上的依賴,短期內恐難見到。
印度是全球最早使用核能的國家之一,早在1948年就頒布《原子能法》(Atomic Energy Act),並開始核能相關研究,還是亞洲第一個使用核電的國家。
不過,1962年印度、中國邊境發生戰爭,印度敗戰後,開始轉向前蘇聯尋求武器、核技術支援,兩國在1971年簽署《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不僅在軍事武器上合作,也開啟在核電領域的合作。
印度缺乏強大軍工產業 20年才能擺脫對俄製武器依賴
在武器方面,據美聯社報導,90年代初期,前蘇聯供應印度陸軍武器約7成,空軍與海軍各達80%。前蘇聯解體後,印度依舊仰賴俄羅斯提供武器,包括2004年購入的航空艦「維克拉姆帝亞號」(INS Vikramaditya)。
印度大量依賴俄國武器,已擁有410架前蘇聯、俄羅斯製的戰鬥機,庫存的俄製軍事裝備還包括潛艇、坦克、直升機、潛艇、護衛艦、飛彈,並取得全球第二大陸軍、第四大空軍和第七大海軍的地位,也是全球第7大核武國家,核武器庫存量達164枚。
不過,印度因缺乏強大軍事工業基礎,在國防製造能力遠不如其他發達國家。為減少對俄製武器的依賴,印度早已開始進行國防採購多樣化,自美國、以色列、法國、義大利購買更多武器。儘管如此,印度仍有60%武器從俄羅斯採購。
美聯社引述專家意見分析,印度可能需要20年才能擺脫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
大型核反應爐均為俄製 美法核電廠合約無進展
在核電技術方面,印度1974年、1998年分別進行核試驗後,遭到國際制裁與孤立,因此更加依賴前蘇聯、俄羅斯的技術支援。
據「日經亞洲」報導,印度目前有23座核反應爐,總發電量為748萬千瓦,雖然多數核反應爐是印度製造的,但輸出功率僅20萬千瓦,其中有兩座大型核反應爐由俄羅斯製造,發電量佔總發電量近30%。至於正在興建中的10座核反應爐,則有4座是俄羅斯製造,發電量同樣將佔總發電量800萬千瓦的一半。
印度核電廠僅佔印度總發電量2%,電力短缺一直是印度無法順利發展製造業的最大阻礙。印度當局深知若僅與俄羅斯在核電領域上合作,無法有效解決缺電問題,2008年開始與美國合作,2018年間也開始與法國合作。
不過,印度在2010年實施《核損害民事責任法》(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Act),要求電力設備製造商必須承擔核災損害責任,加上印度國會對外國企業的不信任度提高,印度政府在推進核電廠時,除了與不怕賠償的俄羅斯國家企業有進展之外,其他與美國企業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GE-Hitachi、法國電力(Electricite de France)的建設核電廠合約,幾乎都呈現停滯。
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改變核電政策與法規,以推進核電廠興建速度。不過,目前進度相當緩慢,從莫迪訪美與拜登(Joe Biden)發出聯合聲明內容可窺知一二。
該聯合聲明僅簡單指出,「兩國領導人已注意到,印度核電公司(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of India Limited)與美國西屋電力公司在印度興建6座核電廠計畫。」
日本電力資訊中心研究總監鍋島正人接受「日經亞洲」訪問時分析,「美、印領導人僅確認相關計畫存在,顯示實際上並未有實質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