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吳怡農VS蔡明彥 情報政治化:判斷、預測與慎言

  • Line

A A A
2023-07-24 00:00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日前國家安全局長蔡明彥博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針對當前國家安全情勢與兩岸軍事活動狀況,在媒體詢問下提出回應意見。但其所表述觀點,很快就受到政治人物吳怡農公開提出質疑,不過隨後吳怡農透過社交媒體,公開其受到國安人士匿名,在媒體對其發言觀點提出負面評議。對此吳怡農顯然不能接受,並以「歷史顯示,當情報單位面臨政治壓力、或把政治考量作為其工作之一,它經常會把『政治需求』變成『情報研判』。」評述加以駁斥,並且同時公佈蔡明彥局長受訪問答全文,強烈回擊國安人士對其施壓。

其實當前全球民主社會中,各國情報首長幾乎毫無可能完全迴避媒體、保持距離、完全不予理會。但當其面對媒體,不論是以專訪方式,抑或是在回應詢問時所提論述,基本上就是「政治語言」,都必須先行拿捏其政治效益;其內容與立場絕對不可能是與情報首長依循國家安全運作機制,向上級所提出之「情報研判」觀點完全相同。

就算是情報首長依據國家法制體系規範,在承擔法律責任前提下,在國會公開提出報告或是接受質詢問答過程中,其所提出觀點亦是經過篩選,內容取捨亦會依據政治影響與社會效應而有所保留;其論述觀點自然亦是要針對此種「政治運作過程」來滿足「政治需求」,那有可能是完全沒有任何過濾斟酌之「情報判斷」。

吳怡農先生本身曾經在國家安全體系服務過,並且亦有志於在臺灣社會參與政治活動,對此必然應當有所認識才對。

吳怡農先生針對國家情報最高首長所公開表述觀點,絕對具有權利提出批評,但當指控情報首長發言觀點存在政治考量時,為滿足「政治需求」而影響「情報判斷」時,吾人亦必須質疑,是否是因為蔡明彥局長發言內容與取向,無法完全滿足吳怡農先生所期待「政治需求」,所以當吳先生所持政治觀點無法獲得國家情報機關背書後,才會如此嚴厲批評蔡局長呢?

所謂「情報政治化」過程中最重要關鍵,其實並不在於具有價值取捨傾向之判斷結論,而是在於遮掩與無視確實存在之客觀事實。面對具體呈現之情報徵候統計資料視而不見,或是完全忽視透過千辛萬苦從假想敵手內部所取得之政治文件,但卻刻意強調能夠支持本身政治信念之媒體報導評論公開資訊,透過此種取捨篩選過程,才是真正曲解情報資料,以便為政治服務滿足政治需求之「情報政治化」過程。

情報判斷是針對透過不同管道與情報蒐集作業方式所獲得情報資料,分別判定其重要性與真實性,換言之也就是可信程度,然後進行相互參證交叉比對,希望藉此拼湊與勾勒出假想敵手具體活動樣態。但是依據客觀存在事實,要如何加以詮釋情報作業指向目標所持意圖,這其實是情報判斷最具爭議性之單元。

人類在價值取捨以及感受詮釋他方善心與敵意上,永遠是充滿偏見難以扭轉。從客觀存在之兩個眼睛、兩個耳朵與一個鼻子上,美醜都是由個人感受認定,標準完全是由感性決定,完全無公平客觀可言。甲國持有核武將會影響區域和平穩定,但其近鄰乙國持有核武卻是區域和平穩定基石,此種雙重標準不僅充斥政治評論場域,更會延伸至情報機構專業社群。

所以在就今日所知情報資料與客觀事證,提出分析研判與解讀都已經相當困難狀況下,吳怡農先生期待蔡明彥局長必須未來情勢發展提出預測,這確實是有點強人所難,國家情報機構恐怕難以滿足其政治需求。

此因若要預測未來,其不確定性將隨著推估期程,呈現指數性成長態勢,情報首長儘量避免扮演預言家角色,不是因為情報研判單位本事不足,實在是因其確實無法像算命女巫般,從水晶球中看到未來,而且情報判斷本來就不是測字算命,能夠像八卦摸骨紫薇斗數或抽塔羅牌那般鐵口直斷。

不過從吳怡農先生本身曾在國家安全體系內服務過,都會對國家情報首長預測未來,懷抱著如此不切實際之期待,認為其應斷言未來發展到特定情境所需期程,而要達到該等情境又充滿多項變數難以推估,吾人就應可理解到,社會大眾對於情報首長論述觀點,必然亦會存在極高期待,此時情報首長顯然就要積極思考對外發言務須審慎之必要性。

情報首長動見觀瞻,發言內容必受關注,儘管各方都會受其專業身份與地位所誤導,因此不察其所發表論述在本質上是政治語言,而非基於情報作業結果之專業研判。假若情報首長未經核准,對外隨意透露本身主管業務內容,那也要受到法律治裁。

但在此亦要指出,若非刻意打算誤導各方,必須由情報首長親自下場大打認知戰,加入烏賊行列拼命噴墨汁來產生政治效應,否則真是一動不如一靜,以保守態度秉慎言原則,堅持低調神秘風貌面對社會,或許才會是更理想媒體公關策略。至少不必糾纏在與政治人物間之口水論戰間,對於國家情報機構整體形象產生負面效應。情報首長慎言,絕對是國家之福,這是永遠不變之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