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首部「中國戰略」報告出爐 降低對中依賴、一中框架下挺台灣
  • Line
德國總理蕭茲(左)努力讓「中國戰略」報告內容用詞、語氣溫和。合成照片取自蕭茲臉書、德國外交部網頁

德國總理蕭茲(左)努力讓「中國戰略」報告內容用詞、語氣溫和。合成照片取自蕭茲臉書、德國外交部網頁

A A A
2023-07-18 00:00

(記者王秋燕/綜合報導)德國政商界辯論多時、延宕多月後,本月13日終於發布長達64頁的、用詞溫和的「中國戰略」報告,確定未來德國對中國外交政策走向「降低依賴、不脫鉤」的方向。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超過15年期間建立緊密的德中經貿關係。德國有上百萬個工作直接依賴中國,間接依賴的就更多了。歐洲對中國投資中,一半來自德國,近一半的德國製造企業的部分供應鏈也都依賴中國。

去年德中貿易規模近3000億歐元

蕭茲(Olaf Scholz)執政後,延續著梅克爾對中政策,持續深化中國與德經濟貿易連結,兩國去年貿易規模將近3000億歐元。不過隨著美中關係惡化,中國不願在俄烏戰爭上譴責俄羅斯,甚至強調與俄羅斯友好關係,加上中國在印太區域威脅日益增加,總總因素讓蕭茲政府總算做出改變。

過去3個月,德國朝野對於是否要改變親中政策展開激烈爭辯,最終蕭茲、中左翼社會民主黨(SPD)和德國貿易和工業協堅持使用溫和的語言,才讓「中國戰略」(Strategy on China)報告拍板定案,成為德國首部對中國的戰略報告。

蕭茲13日發出推文指出,「中國戰略」報告給予德中關係一個新框架,目的並非脫鉤,德國希望在關鍵領域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戰略」仍需要德國國會審議通過才會上路,相關議程排定在9月。

隸屬綠黨、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向來對中採取強硬立場, 13日貝爾伯克在向大眾介紹「中國戰略」報告時說:「中國發生了變化,德國也必須隨之改變。對德國來說,中國是夥伴、競爭者與體制對手。目前中國對內更加壓制,對外更具攻擊性。」

德國欲擴展與台灣多個領域的良好關係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中國戰略」報告提到,德國與中國希望保持經貿關係,但關鍵領域欲減少依賴性藉此降低風險。德國過去在醫學技術、藥品、稀土都存在依賴性。台海情況也凸顯出供應鏈的脆弱性,尤其是半導體領域。

「中國戰略」報告針對政治與人權領域提到,中國共產黨不斷擴大地位並聚焦安全穩定,公民與政治權力卻同時在退步,包括媒體與言論自由。以香港而言,北京當局違背其承諾與國際法上的責任,架空香港的自主權、限制公民自由權利以及政治空間。

「中國戰略」另提到,一個中國政策仍是德國政府的行動基礎,但德國與台灣仍會在許多領域上保持緊密、良好關係,並希望擴展,尤其會在歐盟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下,支持台灣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台灣海峽現狀的改變只能在和平、雙方一致認可的情況下發生;軍事激化將影響德國和歐洲利益。

我駐德代表謝志偉14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德國從「中國政策」轉為「對中策略」,可能代表著「德國:台海有事,德國有事」。他提到,「中國戰略」報告提到台灣超過13次,可見作為一個既被重視又受威脅的民主台灣,其角色十分重要。

關注中國間諜集中在高科技業

「中國戰略」報告也提及,德國將透過相關法律來界定,哪些領域以及哪些企業和機構屬於關鍵基礎設施;在資訊技術安全領域上,由於中國有關安全的法律意味著,中國的個人、企業和組織,在國內外都有義務和中國有關部門及情報機構合作,德國在此背景下將依《聯邦資訊技術安全法》對關鍵零件的使用進行審核。

針對中國在德國施加的影響力,包括海外警察站等機構。德國政府將嚴密觀察,這些組織在德國針對中國海外人士進行的監控和政治操控。該報告另提到,來自中國的網路間諜集中在高科技企業以及工業界的領導企業。

此外,「中國戰略」強調,在科技領域同樣不尋求與中國脫鉤,因為這不符合德國利益。報告中也認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已違反聯合國憲章,中國應對此表明立場,尤其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於維護和捍衛憲章有特別的責任,但是俄中緊密合作未能顯現出這一點。

福斯等大型德國企業續投資中國

歐美媒體多認為,德國發布「中國戰略」報告是一個重大里程碑,從風險導向的角度看待中國,是朝著不同方向邁出的一大步。不過,「中國戰略」挑起北京當局敏感神經,中國駐德國柏林大使館反駁該報告對中國的描述,堅稱德國是中國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並在聲明中指出,「堅決反對干涉中國內政,歪曲抹黑中國,甚至損害中方核心利益」的行為。

儘管中國政府不樂見「中國戰略」報告,但是否真會影響德中經貿關係仍待觀察,從德國商界的反應來觀察,目前並未發現將出現重大轉變的蛛絲馬跡。

路透報導分析,「中國戰略」並未為德國企業制定更具約束力的目標,不具名專家指,這是德國政府看似雷聲大、雨點小的表現。

《紐約時報》分析德國的「中國戰略」報告指出,德國企業如何接招將是重點。中型企業認為,地緣性政治因素的確會讓其在中國業務更加複雜,不過大型業者包括巴斯夫(BASF)、福斯(Volkswagen)卻可能擴大在中國的投資。

福斯董事、中國部門主管Ralf Brandstätter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中國是動態成長市場,更是關鍵科技創新驅動國,對福斯乃至於整個德國汽車產業具舉足輕重的地位。」

高度依賴中國的德企未來需承擔風險

不過,貝爾伯克強調,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企業未來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德國工業聯盟總裁魯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德國商業界似乎已準備好迎接新未來」。但他同時示警,商界的創業活力將會受阻,財富創造力、創新能力都將會受到沒必要的限制。

德國工商協會主席阿德里安(Peter Adrian)則表示,非常懷疑犧牲貿易是否會帶來更積極的變化或更美好的世界。他警告,德國政府不要陷入說教模式,因為沒有人會希望被認為是萬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