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珉愷專欄 /選民調的不表態率恐造成大選翻車?選民的真實意向如何精準掌握?
  • Line

A A A
2022-04-23 00:00

李珉愷/世新大學數媒系兼任助理教授

為了年底的選舉,各政黨都在運用民調來解決各選區的提名困擾;吵了近半年,剛結束的民進黨屏東縣長就是典型的例子。民調中不表態率高,常被忽略,但其實這才是各政黨最應該注意的。2014年朱立倫與游錫堃那場大戰,將近四分之一的不表態率,差點讓朱翻車。

台灣大多數的政黨多是剛性政黨,有提名候選人的責任,政黨提名有各種模式,包含了徵詢、協調、整合、徵召等,甚至是不提名、禮讓友黨,也是一種選項。今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正上演著政黨內激烈的初選過程,民進黨3月初公告提名台南市長、高雄市長及嘉義縣長候選人名單,就是通過徵召提名方式辦理。

相對來說,政黨辦理提名初選反倒是用來解決內部分歧的特定方式。以民進黨4月初才結束的屏東縣長黨內初選為例,從未有參選經驗的周春米立委獲得新系潘孟安縣長力挺,與英系莊瑞雄立委及新系的鍾佳濱立委三強相爭,而這個分歧並不止是檯面上競爭的三人,更是其背後所屬的勢力之爭,一般認為周春米的出線,代表著新系賴清德結合潘孟安參選2024總統選舉的第一場勝仗。

但這次民調決勝負的初選中,不表態率最值得注意。有政治學者研究各國政黨初選制度,發現多是交由政黨在選區的主管或黨中央決定提名人;即使是美國的政黨常採用的開放式初選,也是選民投票的方式。因此以「民調」初選來提名候選人這項機制,是世界少見。政黨將提名權部分以民調「外包」給選民,甚至以「全民調」來定輸贏,一般會採取「互比式」民調,也就是將黨內參加初選者,在電話民調中逐一讀出名字,讓選民選擇。

而此次民進黨屏東縣長初選民調則是採取了「對比式」民調,在民調題目的設計上,將參與初選者與競爭政黨的提名者或可能提名者分別進行比對,民進黨依此將周春米、莊瑞雄、與鍾佳濱分別與國民黨可能提名的蘇清泉進行支持度的比對。結果顯示周支持度以58.9866%對上蘇12.6598%,領先莊51.6401%對上蘇15.9056%,鍾則為44.8717%對上蘇15.1235%。最後由周春米代表民進黨角逐下屆縣長寶座。

政黨舉辦初選對於在大選中獲勝的效益,在學界有兩種不同見解。有正面觀點「加分論(Bonus)」認為初選有助於媒體曝光、政黨民主形象、汰劣擇優、提名者正當性等;以及負面觀點的「扣分論(Penalty)」認為初選過程時激烈的黨內競爭、選舉資源浪費、不利於黨內團結。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即便民進黨初選期間各方勢力殺得刀刀見骨,選後仍會出現大團結,似乎沒有受到初選懲罰影響。

但最應注意民調中一個潛在的問題,就是不表態的狀況。以屏東為例,當周春米獲得58.9866%的支持度,對手蘇清泉的支持度應為100%減去58.9866%,即41.0134%才正確,但蘇實際上只獲得12.6598%,顯示出約有28.3536%的受訪者是不表態(沒意見、不知道、拒答)。民調的參考價值會受到不表態率影響,主要是因為不表態選民不是沒有意見或立場,可能是在電話中機構效應影響了受訪者意願,又或許是問題涉及個人立場令人難以向陌生人表態,更可能是受到主流民意的沈默螺旋影響等等。

屏東初選民調中的不表態,可能是因為受訪者支持的候選人不會當選、或厭倦黨內互打,索性就拒絕表態;又鍾佳濱也曾提出特定陣營先操作「測試性民調」探詢選民意向,質疑將支持者做記號,使得受訪者心生畏懼,干擾了正式民調。而《菱傳媒》4月13日公布的屏東縣政治板塊網路調查,民進黨雖以36.23%贏國民黨的7.68%,但說不表態的仍有46.48%。就算是4月20、21日《菱傳媒》最新的嘉義縣/市首長滿意度暨網路政治板塊調查,嘉義縣更有高達49.78%的不表態率,即使民進黨(32.44%)支持度是國民黨(10.18%)的3倍、民眾黨(3.56%)的9倍。在嘉義縣有將近一半的未表態,看來民進黨也不必暗自竊喜贏國民黨。嘉義市不表態率(54.69%)更高,國民黨(25.99%)支持度就算是民進黨(12.99%)的2倍、民眾黨(3.39%)的6倍餘,國民黨更要嚴肅以對。

雖然民調可以忽略未表態的部分,但未表態者與已表態者之間若存在差異性,將會對於民調結果造成準確性的嚴重偏差。過去就曾經發現不表態率對大選是一個潛在變因,其中明顯的案例就是2014年縣市長選舉,朱立倫對游錫堃,某媒體選前民調指出朱以49%領先游28%超過2成,不表態率約為23%,最終選舉結果朱卻以50.06%的得票率小贏游48.78%,差距僅1.28%,顯然不表態率極有可能造成大選結果翻盤。

因此,為了要能減少民調的不表態現象,就必須持續觀察、蒐集與探究選民的真實意向,或許可以考慮以社群大數據的間接數據資料;或是透過如《菱傳媒》這種網路民調這類非侵擾式的調查方法,來探詢更多真實的意見。要獲得更精準的選舉結果,這都是值得政黨、候選人採用的工具。

李岷愷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