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個不一樣的小旅行—走進西門町女性無家者的生活軌跡
  • Line

A A A
2022-03-15 16:56

(記者許玲瑄/台北報導)「島內散步 Walk in Taiwan」在婦女節的三月推出「最女子的時代,關於她們的故事」女性議題路線企劃,從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女性角度切入,看見不同女性的生命,其中也包含棲息於台北鬧區西門町街頭的女性無家者。

假日的台北西門町人潮湧動,洋溢著青春活潑的氣息,有些年紀略長、衣著略為老舊的人也穿梭在人潮中,也許在角落休息,也許在街邊發傳單,也可能在觀看街頭藝人表演的群眾裡,一起拍手叫好。

如果你流落街頭 你會如何選擇落腳處?

芒草心協會社工廖宗琳,是這次活動的導覽者,有著長期服務女性無家者的經驗,假日參與導覽的人們跟著她的腳步,在熱鬧的西門町大街上穿梭,第一站就先停在網咖。

為何這些人不住到安置街友的庇護所裡?廖宗琳回答,因為庇護所是多人共居,就像一個大宿舍,大家居住在共同的空間裡,過著集體的生活、有團體規範需要遵守,有些無家者不見得能適應這樣的生活,所以更傾向住在街頭或其他相對不被打擾的地方。

廖宗琳表示,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女性無家者通常會盡量選擇在明亮、人多的地方休息,例如麥當勞、網咖或青年旅社,都是常見的選擇。

不過,相較麥當勞有時得靠和值班員工的交情才能過夜,網咖和青年旅社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以西門町行情來說,網咖夜間包場價格只要120元,店內有攝影機監控,且有困難可以找服務生,又有廁所可以盥洗,「我自己覺得網咖是CP值最高的地方」廖宗琳笑著說。

她也提到,社工有時會在夜間收到通報,有無家者需要緊急安置,但夜間入住庇護所會打擾到已經休息的其他無家者,「所以網咖通常是進行緊急安置的首選」。

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女性無家者通常會盡量選擇在明亮、人多的地方休息,而網咖是CP值最高的選擇。Flickr / Nicholas Wang授權

運動品牌與無家者的關聯

「你們覺得愛迪達和無家者的關係是什麼呢?」站在運動品牌的店門前,廖宗琳拋出這個問題,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答案是「夜排」。

廖宗琳指出,無家者的工作性質大多是散工,靠著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度日,有些較年輕、資訊能力較好、或是身體較不方便從事粗重工作的無家者,謀生的管道之一就是幫別人排隊,例如大家要搶購限量球鞋的時候,腦筋動得較快的無家者就會去接「夜排」的工作,「對他們來說只是換個地方睡覺而已,還有錢賺,何樂而不為?」。

除了夜排外,發傳單或舉廣告看板也是很搶手的工作,有些女性甚至會到工地工作,因為工地的薪水也是現領,不需要扣勞、健保的費用,「我也曾經遇過一些女性無家者,其實身體並不好,但為了能夠繼續工作,靠著強力的止痛藥去支撐高勞動的工作」,廖宗琳無奈地說。

至於為何無家者都只能打零工、做當日領薪的工作?廖宗琳表示,很多無家者都是中年過後才流落街頭,且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尤其過去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更少,因此很難找工作;此外,很多人都有債務問題,而債務又不見得是無家者欠下的。她就曾遇過女性無家者分享,過去是風光的董娘,但因為老公破產、幫老公作保而進監獄,還在監獄遇到同樣淪落的董娘們。

廖宗琳展示求職報說,對數位能力較差的部分無家者而言,求職報是非常重要且搶手的資源。芒草心協會提供

社工、無家者、商店、居民的互助生活

廖宗琳提到,在發放物資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位女性無家者會貼心的幫忙重新分配物資,例如有人對食物過敏、有人牙口不好,她都會把不合適的東西挑出來,再分配給其它需要的人,「通常他們(指無家者)也會把多餘的物資放在垃圾桶上,而不是直接丟掉,其它需要的人就會去拿」。

此外,除了有店家願意長期合作,提供愛心便當給無家者,還有許多善心民眾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協助無家者,例如:賣彩券的大哥常常幫忙留意哪邊有「新來的」,有發現新的無家者就會通報社工;住公寓的大姐每晚都會到樓下「站崗」,關心樓下有輕微智能障礙的女性無家者是否安全,提醒對方要把證件收好;還有一位善心的大哥,每天下班經過無家者休息的地方時,都會分享身上的零錢給無家者,後來還幫無家者介紹了一份工作,是幫出差的朋友照顧寵物。

無家者在街頭上雖然不起眼,但他們其實也是那個社區中的一份子,無家者、社工、居民和商家,也存在著彼此互助的網絡。

芒草心協會定期在西門町發放物資,也會在特殊節日舉辦街頭送暖活動,與熱心民眾一起送上關懷。高穎婕提供

透過導覽讓議題遍地開花

兩個小時的導覽,途經商店街、停車場、醫院、公園,透過廖宗琳的分享,帶出無家者的居住、工作、醫療等生活困境。沿途她也會提醒留意街上的小細節,例如:騎樓的花盆和公園長椅的隔擋,通常是對無家者軟性驅離的方式;轉角隱密的樓梯間,是無家者的秘密基地,牆縫則是他們外出工作時暫存家當的地方…

這場導覽的反映十分熱絡,行程結束後,很多人圍著廖宗琳提問、交流自己的的心得,包括律師、研究生,記者,社會局處公務員和醫療藥材從業人員。

其中一位活動成員回饋,「單純想像女性無家者的處境其實很片面,透過實際接觸過女性無家者的社工,才真正認識到女性無家者的生活」。此外,她也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導覽講到無家者對「家」的想像,「他們想要的家,不只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而是需要有陪伴、有溫暖的地方,所以政府的協助,應該不只是提供錢或租屋補助而已,其實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懷」。

島內散步媒體公關高穎婕說,「島內散步做的事情,就是用散步的方式,帶你去看故事、聽故事」,像這場導覽,就是以社工的經驗,看見女性無家者的人生片段,「希望讓大家感受到,這也是一種基於理解而出發的關懷」。

「最女子的時代,關於她們的故事」接下來還有以女性建築師、條通媽媽桑和女鬼為主角的導覽場次,對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可參考官網連結

導覽結束後,還有許多人圍著廖宗琳提問、交流。高穎婕提供

相關新聞:「消失在燈光下的身影 」 跟著社工看見女性無家者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