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台灣已有近20年沒有針對公益捐款行為進行調查,台灣公益責信協會和RIGHT PLUS多多益善去年完成了台灣人捐款行為大調查,《菱傳媒》取得授權引述調查資訊,針對台灣人捐款行為、現象以及問題進行深入專題報導
(菱傳媒/綜合報導)自2003年主計處調查後,台灣未再有針對公益捐款行為的大型調查,現有數據其實都已老舊脫節。公益責信協會睽違近20年,於去年(2021)再次進行全台捐款人行為大調查,發現2020年全台個人捐款金額高達1千億,平均每2人約有1人會捐款,整體呈現普及化與年輕化的趨勢。但2021疫情大爆發,許多社福團體反映捐款行為因此趨向保守,而疫情趨緩後捐款收入雖有回穩,但仍未回到疫情前的狀態。
公益責信協會調查指出,在人口成長變化不大的前提下,捐款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為捐款金額與捐款比例大幅度上升。捐款金額的部分,與2003年主計處調查結果對照,個人捐款總額從427億成長至1,062 億元,漲幅達1倍以上。公益責信協會指出,在此份調查公布前,各單位可能都低估了公益部門的規模和影響力。
若進一步將捐款總額與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做對照,雖然變化不大,不過進行捐款行動的比例從 37.76% 上升至46.21%,將近每2人有1人會捐款。此結果顯示,雖然每人月支出中選擇投入公益的金額也許沒有增加,但選擇進行公益行動的人仍變多了,捐款行動仍有普及化的趨勢。
以各年齡捐款比例來看,捐款比例最高的仍是40-50歲族群。但若與2003年調查大致比對,可發現成長幅度最高的為40歲以下的民眾,20-29 歲及 30-39 歲二個年齡層的捐款比例都較 2003 年增加約 20%。公益責信協會認為,捐款人有年輕化的趨勢。
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捐款意願 改為單筆、小額居多
不過,去年5月開始台灣疫情大爆發,一直到7月疫情才趨緩,期間社福團體的募款收入是否有受到影響?而在疫情趨緩後,社福團體的資金狀態有回穩嗎?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簡稱聯合勸募)為台灣最大的聯合勸募團體,以社福專業經理人的角色,主要媒合捐款人的資源妥善分配給募資不易的中、小型社福團體。去年疫情爆發全台三級警戒,聯合勸募也針對全台400多間社福團體進行調查,發現許多團體都反映,企業捐款態度轉為保守;聯合勸募也從自己的捐款人回覆中發現,願意做定期定額捐款的人數變少了,許多捐款者改為單筆、小額的捐款。
聯合勸募秘書長朱紫碧認為,2021年台灣受到的疫情影響比2020年大,大家對生活前景的憂慮也隨之增加,因此在捐款上也無法再做長遠的承諾。
朱紫碧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公益團體捐款減少,至今仍未回到疫情前的狀態。朱紫碧提供
此外,防疫的相關規定讓許多社福團體需要改變服務方式,而社福團體的服務成本也隨之增加。朱紫碧舉例,群聚型的服務活動減少,轉為個別逐案訪視,使得社工的交通費、電話費增加,且舉辦活動模式轉為小型多場,這些疫情下的服務新模式都讓組織成本產生變動。
那政府對社福團體的紓困有到位嗎?朱紫碧表示,「看得出來政府很努力想給社福夥伴支持,只是有很多時候要提出的證據或佐證資料,對我們來說有點難」。
朱紫碧指出,中、小型社福團體的資金來源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政府的委辦案,使得承接委辦案的團體看似穩定,難以符合紓困標準;但疫情導致捐款金額減少,團體承接政府案件的自籌款相對不穩定,讓許多團體處於不符合紓困標準、又無法承接更多政府案件的困境中。
至於疫情趨緩後的觀察,朱紫碧認為,疫情爆發後各社福團體發展出許多有趣且創新的服務模式,但捐款收入回穩的狀況沒有那麼快,雖然捐款收入有比疫情大爆發時好一點,但仍未回到疫情前的狀態,可見疫情衝擊對公益捐款的影響,餘波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