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好有愛!一年捐款1026億元 但分配不均「公益巨人」吸走76%善款
  • Line

A A A
2022-02-25 00:01

前言:台灣已有近20年沒有針對公益捐款行為進行調查,台灣公益責信協會和RIGHT PLUS多多益善去年完成了台灣人捐款行為大調查,《菱傳媒》取得授權引述調查資訊,針對台灣人捐款行為、現象以及問題進行深入專題報導。

(菱傳媒/綜合報導)台灣人好有愛!根據台灣公益責信協會和RIGHT PLUS多多益善公布一項台灣捐款行為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個人年度捐款高達1026億,捐款有集中特定議題與團體現象,捐款人近半成偏好兒少議題;值得注意的是,7大團體吸納了近76%的捐款。學者陳文良建議,公益團體應改變思維,調整轉型服務腳步,避免募款錢花不完。

去年(2021)底,台灣公益責信協會(以下簡稱公益責信協會)和RIGHT PLUS多多益善(以下簡稱多多益善)共同進行了近20年來首度的台灣捐款行為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的公益捐款有過度於集中的現象,近半成捐款人偏好兒少議題,其次為老人、身障、急難救助和動保,其他相對邊緣的議題、族群或政策觀念性倡議團體資源較少。企業也可能因重視效益,傾向將資源多投入熱門、較大的團體,形成資源集中在特定議題與大團體的循環,導致公益團體呈現大者恆大的兩個世界。

捐款過度集中特定議題與團體 台灣公益團體大者恆大「資產花不完」
 
這項調查也進一步從加入自律聯盟並公開財報的197 個非營利組織中分析,有7大公益團體吸納了76%的捐款,分別為慈濟基金會、家扶基金會、世界展望會、兒童福利聯盟、華山基金會、伊甸基金會、創世基金會,其中慈濟基金會、家扶基金會和世界展望會就佔了63%的捐款,其餘190個團體爭取剩餘的24%捐款。

《菱傳媒》深入追蹤前7大受捐款社團109年的公開財報資料,發現這7大社團的資產淨值(含可運用自主資金)都相當可觀,資產規模可比擬上市櫃公司,包括慈濟基金會的1300億,世界展望會10億,兒童福利聯盟41億,創世基金會57億,伊甸基金會28億及華山基金的59億,而唯獨接受捐款近40.7億的家扶基金會,未在其官方網站披露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資料,相較其他大型基金會,較不透明。


為何公益性質的基金會要累積大量資產?長期致力於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建設的台灣公益責信協會執行長余孟勳指出,「目前這些很有資產的組織,普遍都遇到轉型的問題」,大型組織都有一定的歷史,在不同的境遇下日積月累了大量的資金,如何去運用這些資金,牽涉到組織內部的思維和外部環境的壓力。

專家陳文良籲改變募款思維 與社會溝通

長期投入公益組織服務及勸募領域的專家陳文良進一步指出,其實公益團體的募款績效思維應要改變。過去公益團體對募款人員的績效指標只有募款金額,所以造成募款人員拼命募款,甚至在募款行銷上訴諸情感,除了會導致募款倫理問題外,也會變相造成募款金額無上限的狀況,多餘的資金就可能會產生問題。

余孟勳表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要花錢、而且要花大錢,本能上就會擔心」,尤其目前累積的資金就像祖產一樣,誰也不敢輕易動用,所以也很難將相關討論擺上議程;而在經歷過幾次公益團體經費的使用爭議後,公益團體使用大量資金,容易被放大檢視,此種現象也造成公益團體對資金運用趨於保守,「除非有非常重大、強烈的需求,且組織內部有人願意扛住壓力,否則不敢冒險做出相關決策。」

陳文良建議,各團體在募款時也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達標後就停止募款,避免積累大量捐款的問題。

「是為了組織募款?還是為了服務對象募款?」陳文良建議,除了募款思維要改變外,各團體在募款時也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或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定出明確的募款目標,像是太魯閣事件的募款案,達標後就停止募款,以此來避免繼續積累大量捐款的問題。

從幾次捐款爭議看來,捐款用在非服務行為(例如購屋購地、組織內部發展),的確容易造成民眾疑慮;另一方面,隨社會變遷,社會問題需要新解方,使用資金開創其他服務,也非常迫切。若公益團體無法與社會進行妥善溝通,而轉型服務的腳步又沒跟上,導致募來的錢花不完,日積月累成為「公益巨人」。